房天下 >资讯中心 >土地 > 正文

中共领导下土地制度变迁

中国新闻网  2011-06-21 09:24

[摘要] 中共领导下土地制度变迁

编者按

自南湖红船启航,至今90载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乐章。

这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这是一段励精图治、勇于拓新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让祖国万里山河焕然一新;这是一段矢志不渝、坚定信念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让民主法治之光普照古老的中华大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法制日报》6月20日起隆重推出“建党90周年特别报道”,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历程。

本报记者范传贵

6月14日,一场雨后,位于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的潋江书院,显得格外清新。1929年4月,毛泽东次来到兴国县,就住在其中的崇圣祠中。

但这个书院的意义远不止“伟人故居”这一层含义。自毛泽东在这里亲笔起草著名的《兴国土地法》,开办“兴国县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后,兴国县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的个试验场。打土豪、分田地,10万兴国男儿跟着毛委员当红军、闹革命,放下手中的犁铧,拿起梭镖红缨枪,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共同理想奋斗拼搏,为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90%左右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占有耕地的20%至30%,而不到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有耕地的70%至80%。这样的土地制度,造成当时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的贫困与落后,废除不平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成为中国农民的夙愿。对这样的现实发起挑战,几乎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而开始的。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消灭资本家所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在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制定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后,由毛泽东起草,工农革命政权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成为中国共产党次土地政策制度化的探索。

“必须使广大农民在革命中取得他们热望的土地所有权,才能加强他们对于土地革命和争取苏维埃政权胜利的热烈情绪,才能使土地革命更加深入。”1930年11月写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中的这段话,成为“土地农民所有”的先声。对待农民土地的态度明确后,在如何对待地主阶级的问题上,根据形势变化,中国共产党连续进行了3次调整。


土地革命时期,党提出要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抗日,中共中央又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其主要内容就是由减租减息向没收地主土地过渡。1947年9月,中央制订了以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

土地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与革命形势紧密相关。在把土地分给农民之后,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焕发出空前的生产热情,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则是土地问题。

建立土地集体所有制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变化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转变:即由从事革命的政党转变为执政党。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探索,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曲折起伏的道路,国家也经历了几次巨大变革。这几次巨大的变革,是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发展、深化、创新的过程。

建国初期,在广大的新解放区内,仍有约2.5亿农民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6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同年6月28日,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将土改的目的明确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

此后,经过3年多的时间,除新疆、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口和台港澳地区外,广大地区的土地改革全部结束。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使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消灭,广大农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两千多年来,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耕作在田间的佃农耕夫,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真正成为土地主人的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理想,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与发展。但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限性也很快显现出来:其一是生产资料、资金十分缺乏;其二是以户为单位的经营体势单力薄,无力抵御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无法聚集有效资金更新生产设备、进行必要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面对新的情况,中央政府很快调整了政策在农村实施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3年开始,农业生产互助组陆续现,随后又建立起农业初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使农民可以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统一种植,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1956年秋开始,高级合作社开始在推行。高级合作社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使土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

改革承包政策

紧随高级合作社之后,人民公社制迅速在推广开来。此后的20年间,人民公社制为国家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适应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历史使命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处理好国家、集体、农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土地政策再次发生巨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而这次巨变的“引爆”点,是在安徽省凤阳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小岗村。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所简陋的农舍中,在有着自己签名的联产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手印,开始了“包产到户”的试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小岗村的村民将这样的歌谣唱得震天响,从此从“乞丐村”、“三靠村”走向了“富足村”,彻底和饥饿说了再见。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1980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初步肯定了包产到户。文件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该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农村工作会议纲要》,正式肯定了“双包”(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合法地位。1983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对以“双包”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高度评价。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把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并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

连续3年下发的3个中央“1号文件”,给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1978年至1985年间,我国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进步,1984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峰,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

1986年6月25日,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的土地,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由此,一直延续至今。

后记
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说到底是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说到底是土地问题。人多地少是我国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要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尊重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土地制度。

分田“生死状”签订的前前后后小岗村原生产队队长严宏昌的记忆

本报记者范传贵

“严宏昌”,这3个字被以褒义烙进历史,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感慨不已。
33年前的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农民严立华家的前厅里,18个男人围在一起,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生死状”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开始了农业“大包干”的实验。而这样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创举,竟意外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严宏昌的成功在于,他做了人;严宏昌的幸运在于,“政策”最终站在了他这一边。
2011年6月12日午后,在严宏昌颇有些气派的住宅里,他向《法制日报》记者讲述了30余年前的那段往事。


1978年以前,小岗村的穷,是无法想象的穷。
当时的表述是,这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然而,当现年64岁的严宏昌将33年前的一个个细节讲述出来时,这样的形容仍无法完全概括当时的景况。“总有靠不上的时候,靠不上就要饭。”作为一个13口之家的顶梁柱,这是严宏昌当时所能想到的出路,“北到徐州,南到江浙,一家四分五裂,各往一个方向走”。1974年,严宏昌26岁,正当壮年。“放不下尊严。忘了吃过多少次闭门羹了,我这个年纪出来乞讨,人家随便一句话就能让我噎在心上好几天。”严宏昌说。

当时的小岗村,还只是一个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但因全村老小大部分都外出乞讨,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乞丐村。据严宏昌回忆:“小岗自1957年以来就吃国家粮,但一直到1978年从来没有为国家作出任何贡献。”
如今已67岁的严立华在讲述起当年的“穷”时,想了很久,竟不知道要如何表述,最后只告诉记者:“一年365天,300天讨饭。”住牛圈,扒火车……记者在小岗村采访发现,这些名词几乎已成了村民们对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


后来,严宏昌作出了“改变”,他结束了乞讨生涯,转而到一个工地上去打工。那时候,他一个月能挣到200元钱。

1978年,由于从来就没完成过国家的生产任务,上面的工作组已经在小岗定点调研了多时,而小岗的生产队长,也几乎每家每户轮了个遍,但没有人能改变小岗。这一年,又到了重选干部的时候,公社和生产队都希望把严宏昌拉回来。

严宏昌在外打工的成本,是每个月交给生产队15元钱。而生产队要将严宏昌从一个“高薪”岗位上拉回来,也只能从这儿入手。“15元,后来加到30元、60元、90元,到150元的时候,我顶不住了,回到了村里。”在严宏昌的叙述里,这段故事颇有些英雄主义色彩。回到村里的严宏昌也不“老实”。“那么多人都曾想过要改变小岗的现状,但没有人做到,这说明,要改变小岗,需要动一个根本的、模式上的大手术。”严宏昌说。

这时候,对严宏昌触动的是村里老人们经常提起的一个说法:“怀念1950年至1955年家家户户有土地的那段日子。”听着这句话,再联系当下生产队的现状虽然大家都出工,但真正出力的人没有,“原本两亩的地,在耕种过程中就变成了1亩,荒了一半”。严宏昌暗想,要救小岗,只能把地分到各家手中。然而,在那个年代,即便只是简单地将这个想法说出来,也是件麻烦事。从1978年9月起,严宏昌在出工期间悄悄将这一想法和生产队里的其他人进行沟通。“收到的回应是"怕",因为这是犯法。”两三个月过去了,严宏昌和一些同意这一做法的村民都在做另一部分村民的工作。最终,以严宏昌答应“出来牵头”作为条件,20户人家才全部同意。

“一定要全部同意,只要1户不同意这事就完蛋。”回想起当时的心境,严宏昌坦陈,自己1个多月都睡不好。每当他心里产生一点点担忧,另一种想法就会马上盖过:“只要这么做,一定能赢,到时候只要用实际效果来说服上面就行。”终于,11月24日下午5点多,18户的代表聚齐在了严立华家里。之所以选在严立华家,是因为只有他家有前后两厅,妻儿在后厅睡觉,他们在前厅开会。“我们赌过誓,连老婆孩子也不能说,谁说谁就不是娘养的。”严宏昌回忆说。在纷纷杂杂地说了4个后,严宏昌拟下了这份改变历史的“生死状”,带头盖下了红色的印章。17户一家接一家地将自己的拇指压在了这张纸上。“生死状”的结尾写道:“我们的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干部所指,即为严宏昌。


签下“生死状”当晚,18户村民就将生产队里的种子、生产工具分了,次日又进行了分田。30余年后,回想起来,严宏昌仍清晰地记得,分到田的村民心里的恐惧几乎一扫而空,积极性高涨。

险情很快就出现了。来年开春,村民开始在自己的田里劳作,而这一现象被邻村的村民看出了蹊跷“集体劳动怎么能东一家西一家呢”?1979年5月,公社知道了小岗村擅自分田的做法,严宏昌干出成绩再向组织交代的想法几乎提前破产。

“挖社会主义墙脚,拉社会主义倒车,走资本主义路线”。严宏昌很快被撤去生产队队长的职务,并被扣上这3顶“帽子”。公社要求小岗生产队3天之内重新把田收回,否则就停止一切供应,包括牛槽贷款、化肥贷款、种子、群众的救济粮。

严宏昌没有屈服。而真正的转机出现,是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到村里查看了以后。陈庭元当时给公社书记的指示是:“就叫他们干一年试试看吧。”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邓小平对这一大胆创举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记者问严宏昌,如果当时论罪判处,你会是什么结果?他淡淡一笑,“肯定是死刑。”记者又问,庆幸吗?严宏昌感慨:“多亏了邓小平,多亏政策最终偏向了我们。”(来源:法制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土地

土地市场 找地神器

关注南昌房天下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